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才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健康、绿色的城市环境。
建设美丽县城
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社旗县赵河公园位占地约150公顷,以“回归自然”为设计主题,以赵河为景观轴,以新天地广场、体育广场、核心广场为景观点,以滨河路为景观线,先后建成南北滨河路、东西滨河路、一级橡胶坝、4个湖心岛、12个休闲广场,景观绿化面积95公顷,水面面积55公顷,园林花卉达到115余种,绿地率达到70%,绿化覆盖率达到75%。配套建设公共休息健身场所,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让人民当先,共筑“人文城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始终处于核心位置,而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绿美城市建设
夯实绿色生态基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旗县突出“以水润城、以绿荫城”城市建设新理念,按照精细化管养有关原则,加强督查考核,强化技术指导,完善硬件设备,推进管养改革,持续加大精细化管养工作力度。坚持常规绿化管养常抓不懈,今年以来修剪乔灌木20余万多株,修剪色块和草坪260多公顷,施肥12吨,打药4吨,抗旱浇水2万吨,清理绿地内垃圾、杂物等1500余车,堵住了管养漏洞,保证了良好景观效果。坚持科学实施城市绿化美化提升,广泛种绿添绿扩绿同样是社旗县城市管理部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写照。结合城市管理专项行动,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利用边角空地等方式,以打造点线结合、分布均衡的视觉空间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建设。社旗县城市管理局在全县道路、公园、户外步道、单位及住宅附属绿地等城市绿地增种补植各类树木。全县建成公园游园22个,涌现出京港游园、综合办公区口袋公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富含社旗文化特色的精品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1000余平方,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打造形式多样的立体绿化生态景观,打造高品质宜居县城。
突出环境整治
走出垃圾治理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社旗县创新建立“四位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城市环境面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今年开始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5月份投入试运行,通过直观、生动、互动的教育方式,使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并实现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后全量焚烧以及原生垃圾零填埋,走出了一条垃圾治理的新路子,从而进一步拉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市民的距离,真正变“邻避”为“邻利”。
5月22日,社旗县童状元幼儿园43名小朋友来到中心参观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科普教育、新奇有趣的互动游戏、创意十足的成品展示等,开展“小手拉大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融入实际生活,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着眼长远绵绵用力,做好垃圾分类,将它融入生活、化为自觉行动,共筑文明城市。
构建共享格局
激发生态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社旗县城市管理局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营造共建共享城市管理新格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广植“绿色基因”,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美丽社旗”志愿者、“美丽社旗”文明使者、他们投身生态环保事业,让垃圾分类、爱绿护绿等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正是在一次次的动员下,居民爱植物、爱自然、爱生态的脚步越走越远,生态文明意识在无形中得到升华。当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高水平的美丽社旗将越来越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社旗县城市管理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版权声明 主办:南阳市城市管理局 服务热线:12319
网站标识码:4113000022
豫公网安备 41130302000293号
地址址:南阳市中州西路619号 邮编:473000 传真:037761688003 投稿邮箱:nycgzsdw@163.com